《論語》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教育遺產(chǎn),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啟迪,有所收益。只有用心去讀,認真品味,才能洗凈內(nèi)心的污垢,凈化我們的心靈,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,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。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?!敝粚W習而不思考,就會迷惑不解;只思考而不學習,就會在學業(yè)上陷入困境。學習就要掌握技巧,也不是死學要與世界上的萬物聯(lián)系在一起,古人說的好“活到老學到老”,學習是無止境的。多觀察、多吃苦、多研究學識是不斷深化人的精神。三字經(jīng)里說到:“子不教,父之過,教不嚴,師之惰?!蔽覈诤芫们熬褪肿⒁饨逃?,人在失敗中長大,每個名人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,《陳平忍辱苦讀書》、《陸羽棄佛從文》、《少年包拯學斷案》、《萬斯同閉門苦讀》這些偉大人物都經(jīng)歷了艱辛、寒窗苦讀圣賢書、辛勤學習才得到這番作為。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?!币馑际钦f,大量地熟讀典籍,復習所學的知識,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,又能努力吸收新知識以求融會貫通。是呀,也許我們買來的書,有些人只看一遍,就把它丟棄在一旁了。
弘揚國學,啟迪心靈,傳承美德,鑄就輝煌。北京儒家國學課程
古人的智慧,比現(xiàn)代人還聰明,他們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全給了我們現(xiàn)代人,所以我們應該要把它一代一代傳下去。讓我們一起學習書中的道理,一起受到啟發(fā),讓世界越變越好。國學中的知識太豐富了,它不但有告訴我們該怎么樣做人,該怎么樣好好學習,還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道理,所以我們要多多的學習,把論語好好的珍藏,一代代傳下去,把中國古人的好東西,都記在心里,悟出更多的道理。國學范圍很大。有歷史、文學、百家思想。歷史得以借鑒,可以思考各個方面,包括生存和發(fā)展。文學陶冶情操,提高精神品味。百家思想幫助思考人生:為人、處世。這里分開說,因為不是現(xiàn)在“為人處世”人際關系的概念,而是如何做人和如何在世上生存,以及存在意義的探究。其實百家思想是對歷史和文學中在生存意義上系統(tǒng)闡述。洛陽道家國學國學啟迪智慧的人生。
振興國學,關系到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發(fā)揚光大,關系到華人素質(zhì)的提高,也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成才。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,即就是和諧,這也正是構(gòu)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命脈。國學典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,其內(nèi)涵無比深刻,可謂之國之瑰寶,世之奇葩。
閱讀那一篇篇千古文,吟誦那一首首優(yōu)美詩詞,就仿若是在和歷史先賢對話,是在用手指觸摸中華民族的文化脈搏,在用心靈感受華夏文明的博大與精深的悠長美麗。
現(xiàn)今社會,好的國學都在我們學習國學的過程中培養(yǎng)性格,塑造人生,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。現(xiàn)代國民都在潛移默化中被國學熏陶著,國學的基因深深的扎入在我們的血脈當中。從上古至今,我們五千年來的文化基調(diào)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改掉。當今社會的觀點可以說是對國學“取其精華,棄其糟粕”了。其“和諧”理念難道不是從“和為貴”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等中演化而來的嗎?其“敬業(yè)”精神難道不是從“知其不可而為之”,“盡吾志者而不能至也,可以無悔矣”這種盡心盡力的精神等中發(fā)展而來的嗎?諸如現(xiàn)在大火的“工匠精神”“匠人制造”,若你沿著長長的歷史脈絡向前不斷的推進,都可以尋根到國學的源頭上來。觀點中的“富強”精神難道不是從前秦諸子百家的學說中“富國強兵”“使民富”等拓展演變而來的嗎?學習國學,對個人的“修身”有著諸多的積極作用。國學之光,照亮心靈之路。
中華古國,悠悠五千載;中華文明,綿綿無千年;中華經(jīng)典,浩浩五千卷。中華經(jīng)典的星空里,群星閃耀。詩情融花意一體,智慧與激情齊飛。閱讀經(jīng)典就猶如與先哲同行,聆聽他們對世界、對歷史、對人生的感悟,就會被那蓉智的思想靈光所帶動,比如,《三字經(jīng)》中的凡出言,信為先,詐與妄,奚可焉的言而有信;恩欲報,怨欲忘,抱怨短,報恩長的廣闊胸襟;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的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的宇宙萬物的奧妙……厚德載物、達濟天下的廣闊偉略,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;其中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,更沉淀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。毋庸置疑,國學經(jīng)典已經(jīng)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輔助教學書,弘揚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,讓國學綻放時代光芒。南京現(xiàn)代國學啟蒙
品味國學,感悟人生真諦。北京儒家國學課程
現(xiàn)代文明發(fā)展的速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料范圍,市場經(jīng)濟文化領銜世界,傳統(tǒng)文化退居二線,現(xiàn)在的快餐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。當人們快步向前追尋的同時,當人們逐漸發(fā)現(xiàn)進步的同時也意味著某種東西的喪失時,猛一回頭,頓時醒悟,原來老祖宗用生命踐行出來的那些精神財富是丟不得的,我們應該帶著他們出發(fā)。于是,這些年不少領域出現(xiàn)了“國學熱”。也許有些人仍然不明白,那些“過時的”的東西對于這個文明高度發(fā)達的現(xiàn)代社會到底有何意義。我想說,不管社會如何發(fā)展,朝代怎么更替,人性骨子里的某些東西是必須長存的,一旦真的缺失,那將會是不可彌補的損失。北京儒家國學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