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蘭國賢| 中國的旗袍文化
旗袍: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(tǒng)服裝 。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,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表現(xiàn)絢爛的品類之一。旗袍作為中國女性的著裝,自它一產(chǎn)生,就成了東方服飾藝術的載體。旗袍由少數(shù)民族的著裝,演化為一個民族統(tǒng)一的服飾,直至走向世界,被更多的人喜聞樂見,由此可見服飾背后蘊涵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底蘊。
旗袍發(fā)源
辛亥時期后,旗袍開始逐漸在民間流行, 經(jīng)歷了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。1929年4月,發(fā)布了有關服裝的條例,正式將旗袍定為國服。近代旗袍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,款式上雖然有一定的改進,但仍是立領、大袖、寬腰身,與清代末期的旗袍相比沒有很大的區(qū)別,只是袖口逐漸縮小,鑲滾沒有以前那般寬闊、繁復。
20世紀30年代是旗袍發(fā)展的頂峰時期,也就是在此時,旗袍奠定了它在中國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,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象征。此時的旗袍由于受外來文化、社會變革、人文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響,在結構、款式、風格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變化。一批很有影響力的女影星如胡蝶、阮玲玉、白楊、周璇等都在銀幕上展示過不同的 “旗袍形象”。
同時,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女學生也開始穿改良的旗袍,很多學校還把旗袍定為女學生的校服。各大報紙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,也對旗袍大加推崇,這些無疑推動著旗袍的流行。20世紀30~40年代女性不論老少都穿改良的旗袍。改良的旗袍符合當時人的心理和著裝方式,也就是說,穿旗袍在當時是時尚的,因此,旗袍在當時非常流行,并被女性普遍穿著。
旗袍面料
想要通過旗袍散發(fā)出東方女子的柔婉韻致,面料是關鍵,好的面料能夠更加完美地貼合肌膚,擁有艷而不妖、正而不奢的色澤,不僅穿起來舒適,還能夠彰顯女子的婉約與內秀。旗袍的面料主要有:真絲旗袍、織錦旗袍、絲綢旗袍、絲絨旗袍、棉布旗袍、綢緞旗袍等。
春天夏天氣候溫暖,所以可以選用相對輕薄的面料,比如沁涼滑膩的真絲、綢緞、棉麻,上身觸感更舒服。秋冬季節(jié),則適合選擇織綿緞、絲絨之類的面料,看起來更有雍容的華貴感,也更保暖。
此外,因為旗袍需要保持一定的廓形,所以衣料的垂墜感至關重要,不小心留下的褶子,只會增添旗袍的廉價感。挑選旗袍大家還需要重視的一點就是顏色的選擇。除特別場合之外,大家還是不要選擇顏色過于鮮艷的旗袍。艷色壓人,過了頭不僅會喧賓奪主,而且溫潤如玉的氣質全無,反顯風塵。看著顏袍樣式的變遷,仿佛在翻閱一本厚重的中國近代史,它可以展現(xiàn)溫婉風情,亦能夠凸顯堅毅,值得慢慢讀,細細品